胖乎乎的饺子盛放在盘中热气升腾,饺子的香味就弥漫了整个屋子,更不用说咬上一口,肉菜调料混合的香味充斥着整个味蕾,就是想一想都会流口水,更别说吃了。临近冬至,想着香香的饺子,关于饺子的温暖画面在脑海中萦绕……
记得小时候,有一次正值冬至时节,我感冒了,晚上盖着厚厚的被子还是冻得直打哆嗦。父亲问我想吃啥,我说就想吃顿有肉的饺子。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能吃上饺子,可真是一个奢侈的想法。
“去,把那只下蛋的母鸡杀了,给娃包一顿饺子。”
“包鸡蛋饺子吧?要不上街割一点肉。”
“几天才下一个鸡蛋,钱留着还得开春买化肥!”
母亲最终拗不过父亲,杀了家中的老母鸡给我包了一顿香喷喷的饺子。很是奇怪,吃过饺子,过了一天我感冒就好了。孩子生病了都吃不起一顿猪肉饺子,为此,父亲自责了好一段时间。父亲是个手艺人,为了增加家中收入,改善生活条件,在农闲时候,就背上他的木匠工具挣钱去了。
父亲娴熟的木工技术,为家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。当时正式工的工资每月三十多元,父亲每个月干木工活就能挣到七八十元。家中经济宽裕多了,吃饺子的机会也多了起来。
每个星期天,父亲都会买回来猪肉,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,在欢声笑语中,一个个印着指纹、有着手心温度的饺子就诞生了。还记得第一次包饺子是母亲和父亲教我的,父亲擀皮母亲包。准备好的面球压扁,父亲一手提面边,一手滚动小擀面杖,转换几下就擀出一个个圆圆的面片,可我的两只手总是配合不到一块,擀完之后不是长方形,就是正方形。父亲告诉我:“左手转一个方向,右手就擀一下,两个手要配合好。”我照此法,果然擀出一个圆形的饺子皮。母亲说:“馅儿放多了,饺子的嘴巴就捏不住,馅儿放少了,饺子的肚子就鼓不起来,要在面片中间放适量的馅,先捏外皮,然后两手虎口处合力把饺子皮往中间挤。”就这样,在母亲和父亲的耐心指导下,我学会了包饺子。
记得我上初中一年级的那个冬至,中午放学我去食堂打饭的路上被父亲叫住。只见父亲解开棉大衣的扣子,拿出用毛巾包裹的饭盒,又取开毛巾用手摸了摸饭盒,对我说:“你妈妈一大早就准备了,就是要赶你放学吃上热乎的饺子。”那一顿带着父亲体温的饺子,直到现在都是我们住校生最羡慕的一顿美餐。那是母亲对孩子“冬至”的一份牵挂,是父亲寒冬里骑行四十分钟自行车的奔波。32年过去了,我到现在都不明白父亲是如何将饭盒固定在棉大衣里的……
饺子,是我从小到大一直都喜欢吃的美食,不论是素馅的,还是肉馅的,吃起来都特别的美味可口,是因为饺子里有着父母亲浓浓的爱和温暖。包进饺子里的不仅仅是美味的馅料,更有那一份浓浓的亲情和温馨,让我感到无比幸福。
冬至过后,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就来临了。“冬至一定要包顿饺子!”母亲打电话又一次提醒我,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,包含着爱、温暖、关怀,也给了我冬天最温暖的回忆……(炼铁厂 陈丽琴)